4月2日被标榜为“解放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宣布实施一系列旨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关税政策。结果如何?全球股市应声下挫,各国政界则反复权衡报复性措施与妥协接受,何者为更优选项。
多数经济学家对新关税制度的严厉程度感到意外——该制度规定对来自所有地区的全部商品征收10%基准关税。此项政策适用于4月5日之后装船的所有货物。
中国正承受美国对等关税的主要冲击。在中方宣布对美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后,美国对华关税总水平已攀升至145%。
贸易持续流动
DHL全球货运亚太区首席执行官Niki Frank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新关税政策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
“贸易如同流水,总能找到出路,”Frank表示,“若试图单向阻截,它必将另寻出路。但具体演变路径及发展方向仍需持续观察。”
Frank指出,虽然新关税政策长期可能影响贸易总量,但短期内最显著结果将是商品成本上升,特别是对美国采购商而言。“受关税影响的多数是必需品。若产品为生产所需,即使成本增加仍需采购,否则将导致停产。”
据估算,美国进口商品新增关税将使美企每日承担10亿至20亿美元成本。Vespucci Maritime首席执行官Lars Jensen在领英发文指出,去年美国对华出口总额达1435亿美元,而中国新增关税将使中国进口商承担488亿美元成本;与之对应,去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4389亿美元商品将使进口商额外承担1492亿美元成本。美国进口商将被迫寻求替代采购方案,但由于全球所有国家均面临新关税,这一过程将异常艰难。
“新关税制度虽为全球贸易流向带来重大挑战,但我们观察到客户正通过多区域采购和供应链策略分散风险以降低冲击,”DHL全球货运亚太区海运业务高级副总裁Praveen Gregory表示,“具备灵活物流合作伙伴的企业将更有能力在动荡市场中维持具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
关税外溢效应
除关税因素外,今年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发展态势或将对美国贸易产生更深层次影响。据DHL四月海运市场动态报告分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议对中国关联船舶征收最高达350万美元的301条款港口费,以遏制中国造船业主导地位。
新301计划尚未公布明确实施时间表。但某航运公司表示若计划落地将直接退出跨大西洋航线业务,包括关闭美国办事处、裁撤美籍员工并将船舶调配至其他贸易航线。另有航运公司称将停止挂靠次要港口以规避费用。
Jensen在近期DHL网络研讨会上指出,该费用不仅将使每40英尺集装箱成本增加约1000美元,航运公司采取跳港等应对措施还将加剧港口拥堵,促使运费飙升,其涨幅甚至可能远超新港口费本身所带来的成本增长。
在DHL全球货运近期主办的网络研讨会上,Jensen同时勾勒出全球集装箱贸易面临的其他风险:美国海关处理能力下降、关税引发的申报增量或加剧清关延误、中东地区暴力冲突再起,以及南海与黑海区域地缘政治风险升级。
供需平衡与合同博弈
产品落地成本随原产地与关税幅度而波动,货主被迫敲定新合同。对集装箱运输行业来说,新关税政策最直接的冲击在于给托运人带来了决策困境。
若货主认定无法以抬升后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实现销售,需求端或将遭受冲击。4月首周,部分企业已暂停出货以期政策逆转。
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加之全球制造业活动放缓更添一层阴霾。全球制造业在今年第一季度收官阶段表现疲软,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3月为50.3,较2月的50.6进一步下滑。
报告指出,地缘政治局势担忧升温、高昂的成本及关税可能引发的全球贸易流向扰动,共同挫伤3月商业信心。企业信心指数跌至三个月低点,对前景预期的弱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就业岗位连续第八个月环比缩减的主因。
海运咨询机构Drewry数据显示,本月全球预计取消68个航次,其中约半数涉及跨太平洋航线。面对疲软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航运公司已宣布4月实施批量空白航行,部分航线因关税因素跳港中国。不过,在中国港口停靠的暂缓措施使航运公司得以在7月9日90天关税缓征期截止前,有效调配来自非中国货源地激增的货量。
短期效益与长尾胜局
尽管面临挑战,业界对今年班轮准班率持续提升仍抱有信心。DHL四月海运市场动态报告显示,2月全球班轮准班率环比上升3.6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54.9%,创202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Hapag-Lloyd与Maersk组建的新联盟“双子星合作”于2025年2月启动运营,其始发港准班率达94.0%。地中海航运(MSC)准班率为79.6%,冠航联盟(Premier Alliance)则实现60.4%的准班率。
除当前积极态势外,Frank强调业界将更关注长期规划,例如通过构建韧性战略推动供应商持续向多产地转移产能。他还补充道,“这类决策需经数年筹划,意味着变革不会一蹴而就。启动转型需巨额投入,我们认为企业不会逆转战略方向。事实上,更多企业可能开始思考如何增强供应链韧性并降低对关税政策的依赖。”